1954 年,毛主席的著作译成英文在伦敦出版,一问世就掀起不小的波澜。等这本书传到美国,连美国总统都直言心生敬佩。更有意思的是,不少外国情报专家看完后接连感慨:要是这书早出版几年,美国绝对不会派兵去朝鲜。到底毛主席有着怎样的魅力,能让美国总统都如此折服呢?
在美国,要是有学生敢读毛主席的选集,保不齐会被安全部的特工带走问话。这可不是编出来的段子,而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事。当时马萨诸塞州达特茅斯大学有个学生,就因为借了本毛主席选集,特工立马找上门来调查,连书都给一并收走了。
毛主席的书在美国能有这么大的 “动静”,很大程度是因为书中把美国剥削百姓、侵略别国的真面目扒得明明白白。也正因为这样,西方国家干脆把毛主席的著作列为。就算有人能买到,内容也被删改得七零八落,但这一点儿不影响它成为全球军事研究者奉为圭臬的经典。
外国情报专家说,早几年看到毛主席的书,美国不会出兵朝鲜,这话其实跟毛主席对战争的洞察力分不开。《持久战》是毛主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,1938 年 7 月这篇文章一发表,无疑给全国人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。毛主席在书里把中国抗战的整个过程都预判准了 —— 从一开始的战略防御阶段,到后来的战略相持阶段,再到最后的战略反攻阶段,每一步都没超出他的预料。
到了抗美援朝的时候,毛主席的预判又一次应验了。1950 年,他提前调派大批兵力组建东北边防军。两个月后,事情果然像他预料的那样,麦克阿瑟带着美军在仁川登陆,不仅插手朝鲜战事,还把战火烧到了我国边境。
紧接着,东北边防军正式改编成中国人民志愿军,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。这事儿充分展现了毛主席远超常人的胆识和战略眼光。在毛主席的领导、中国的正确指引下,为了打退美军的侵略,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:无数青年争相报名参军,铁路工人主动请缨参与物资运输,60 多万农民自发支援前线。就连东北的男女老少,都在不到一个月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炒面热潮,最后有 400 多万公斤炒面送往前线,给战士们当口粮。
据统计,在抗击美军的那段时间里,全国前后有 2.2 亿人参与到抗美援朝的支援工作中。放眼全世界,还有哪个国家能有这么强的凝聚力?祖国遇到难处时,中国人的这份向心力从哪儿来?其实咱们在学校学过的《为人民服务》里,就能找到答案。
毛主席在这篇文章里说,中国领导的队伍,完全是为着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。他还说过:“为人民而死,是死得其所。” 他曾指出,强大的一方会失败,是因为脱离了人民;弱小的一方能胜利,是因为和人民紧紧站在一起。这也是毛主席带领中国军队以弱胜强的关键所在。
当然,抗美援朝能最终取胜,跟毛主席卓越的军事才能直接相关。志愿军刚入朝那会儿,就给了美帝国主义狠狠一击。按常理说,打赢了就该乘胜追击,在清川江构筑防御工事,跟美军隔江对峙才对。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出乎美军意料 —— 志愿军打赢后没接着追,反而开始往后撤。骄傲的美国人这下认定,志愿军的装备只能支撑小规模战斗,打不了持久战。
后来毛主席决定释放战俘,更是让美军笃定了自己的判断。他们哪儿知道,这全是毛主席布下的迷魂阵。诱敌深入本就是毛主席常用的战术。就像在龙源里那场抗美援朝的战斗中,毛主席指挥部队用运动战狠狠打压了美军的嚣张气焰。机动穿插一直是志愿军的拿手好戏,而毛主席把游击战的思路用到万人军团作战中,让我军把灵活作战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,打得敌人晕头转向,始终摸不清我军的真实意图。
后来有美国历史学家分析,中国军队当时把 “V” 字型战术布局用得炉火纯青,靠的是出色的机动能力。这种战术的关键在于,位于 “V” 字底部的部队要边打边退,把敌人引进包围圈;另外两支部队从两侧包抄,还有一支队伍绕到 “V” 字顶端,把口子扎紧,最终完成对敌人的全面包围。
这位历史学家说得看似透彻,其实只摸到了皮毛。要想把运动战用好,光有精妙的战术设计还不够,还得有部队过硬的战斗素养,以及战士们甘于奉献、敢于冲锋的精神。放眼全球,又有哪支军队能把运动战玩到这种境界呢?
正是靠着毛主席高超的战术思想,加上战士们服从命令、顽强拼搏的精神,麦克阿瑟带领的美军被志愿军的运动战打得丢盔弃甲,最后没办法,只能乖乖坐到谈判桌前。这也正应了毛主席说的那句话:美国帝国主义是纸老虎。毛主席总能一下子点中美国帝国主义的要害,这也是他们不愿让民众接触毛主席著作的原因。
毛主席的著作里,不光有对战争的理解,更有对战争本质的深刻剖析。难怪一些美国军事战略家看完他的书后会由衷佩服,还说要是早看到这些著作,当初就不会派兵去朝鲜了。
现在的我们,既要坚持毛主席思想,也不能忘了当年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往事。在这里,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告慰先烈:如今的新中国,山河依旧壮丽,国家太平,人民安康,如你们所愿。